图为作业人员在九江站区检查线路设备,清除积雪。 黄钟滨 摄
寒潮影响基本结束 但未来仍多冷空气活动
目前,寒潮对我国大部地区的影响已基本结束,大范围雨雪休止,未来各地气温又会有所回升。
预计本周前半段,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整体都将呈回升态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气温升幅或达10℃左右,周三前后最高气温将陆续升至10℃以上。如武汉,昨天最高气温仅有1℃左右,18日就逐渐升至10℃,气温波动明显,公众需及时调整衣着。
不过,冷空气活动并不会就此停歇,从目前预报看,未来还有两轮冷空气过程。
19日至20日,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期间以大风降温为主,预计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将有4℃至8℃降温。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局地中雪。
22日至24日,又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地区降温4℃至8℃,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局地降温10℃至14℃。
甘肃、内蒙古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
受冷空气大风影响,16日白天至18日,新疆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西部、青海东部、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华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
中央气象台1月16日06时继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上述地区的公众需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减少外出。
此外,17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北部、贵州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
气象部门提醒,目前正值春运高峰时期,未来几天,全国大部天气转为平静,总体较利于出行,不过西南地区仍需注意防范雨雪、道路湿滑等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完)
2100年,2/3冰川可能消失****** 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对本世纪不同排放场景下的冰川质量损失进行了新的预测。相关研究1月5日发表于《科学》。 研究表明,根据当今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本世纪全球可能损失多达41%,或者至少26%的冰川。 这些预测将被汇总到全球温度变化场景中,补充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内容,例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进行的讨论。 卡内基·梅隆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助理教授David Rounce团队发现,如果继续投资化石燃料,在未来场景中,按质量计算超过40%的冰川将在本世纪内消失,而按照数量计算,超过80%的冰川可能会消失。在最好的低碳排放场景下,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被限制在1.5℃以内,但按质量计算仍有超过25%的冰川质量将消失,按照数量计算则有近50%的冰川将消失。 按照冰川的标准,这些消失的冰川大多数都很小(不到1平方公里),但它们的消失会对当地的水文、旅游、防灾和文化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区域冰川建模提供了更好的背景,Rounce希望这有助于促使气候政策制定者将温度变化目标降低到2.7℃以内——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承诺的目标。 如果温度上升超过2℃,则欧洲中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等地的较小冰川将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如果温度上升3℃,这些地区的冰川几乎将完全消失。 Rounce指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需要很长时间。他将冰川描述为流动极其缓慢的河流。今天的减排努力并不能消除以前排放的温室气体,也不能阻止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完全停止碳排放,其正面效应也需要30年至100年才能反映在冰川质量损失率上。 许多因素决定了冰川质量的流失,Rounce的研究推动了用模型解析不同类型的冰川的研究,包括潮汐冰川和碎片覆盖的冰川。前者指漂于海洋的冰川,这导致它们在这个边界失去了很多质量。后者则指被沙子、岩石和巨石覆盖的冰川。 Rounce此前的研究表明,碎屑覆盖层厚度和分布可能对整个区域的冰川融化速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这取决于碎屑的厚度。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他发现,解释这些过程对全球冰川预测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分析单个冰川时却发现了质量损失的巨大差异。 该模型还使用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校准,包括对每个冰川的单独质量变化进行观测,从而提供了冰川质量变化的更完整、更详细的图像。可以说,超级计算机对于支持最先进校准方法的应用和不同排放场景的大规模集成必不可少。(王方)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云顶彩票地图 |